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年度展望

展望2022:亞洲股票:中國處於利率週期內的不同階段

  • 06 十二月 2021 (5 分鐘閱讀)

要點

  • 由於監管加強、零部件短缺、新冠疫情導致封城禁足和物流中斷等一連串的挑戰, 2021年是亞洲股市崎嶇的一年。
  • 中國為追求更長久的繁榮推行改革,但短期內面對阻力。
  • 不過,中國股市所處的利率週期階段不同於世界大部分地區,可望享有更大的政策寬鬆空間。
  • 整體而言,亞洲區的財政狀況大幅改善,承受得住美國縮減買債和加息。

在暢旺的2020年之後,亞洲股市於2021年面對更具挑戰性的環境,一連串的宏觀因素打擊投資者情緒,當中包括新冠變異毒株Delta的擴散、中國監管改革、全球供應鏈問題,以及各大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風險。與歐美國家相反,大多數亞洲國家年內仍然較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封城禁足,導致生產受到阻礙,經濟復甦較斷斷續續。此外,原材料成本上升、物流中斷和零部件短缺重創出口商和製造商,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但最近,韓國、新加坡和台灣等眾多重要出口依賴型經濟體放寬了限制,在需求繼續保持旺盛的情況下,應能確保供應限制只屬暫時性。 這為亞洲股市踏入2022年的平穩表現提供了藍圖。

與別不同的經濟情勢 中國成焦點

針對中國市場而言,經歷2021年的種種劫難之後,我們有理由對新一年的整體前景抱持更為積極的看法。鑑於過去幾年一直存在的緊縮傾向,中國經濟所在的週期階段似乎不同於大多數其他主要市場,這讓中國市場有望在未來一年跑贏大市。儘管韓國、俄羅斯和巴西等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近月已開始加息,美國也開始縮減購債計劃,但中國採取較傳統的貨幣及財政政策,處於週期內的不同階段。 與2020年全球各國放鬆貨幣政策不同,中國在這段時期基本上保持利率不變,只有在7月份象徵式地下調儲備比率規定,作為向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具體措施。  因此,中國央行有很大的空間放鬆貨幣政策,幫助應對經濟的進一步放緩,這與許多國家可能出現的緊縮環境形成對比。 

中國央行還很可能放鬆信貸政策,以幫助抵銷房地產行業的疲軟,但改革房地產行業的長期策略目標將保持不變。2022年,任何此類政策放鬆都將支持中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兩大支柱——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支出。

中國私營行業或重見光明?

科技、教育和博彩等多個行業掀起監管改革,亦使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受到負面影響,許多受影響行業都在2021年出現大幅回調。儘管這些改革背後的動機在一些外國投資者中尚存爭議,但私營行業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中國政府的意圖似乎不太可能是有意破壞這個至關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相反,中國政府的目標似乎是要將私營行業與其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目標(包含在「共同富裕」政策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長期以來,監管當局奮力追趕許多新興經濟領域的發展步伐,尤其是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科網的領域,但效果不佳。最近的眾多監管舉措似乎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其他地區亦圍繞大型科技公司壟斷行為和收入不均等問題作出檢討,並不只中國而已。

2021年,中國的表現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其相對領先的長期趨勢就此打住。

圖:MSCI中國指數相對世界指數的表現

Image

資料來源:彭博,截至11/30/2021

這次監管改革比以往更大刀闊斧,在多數情況下,它們應該會為投資者締造更明確的長期藍圖。舉例而言,某些商業模式顯然不太可能在新環境中存活。然而,要判斷誰是種種監管改革中的贏家和輸家,亦凸顯了主動型投資方法的必要性。2021年接近尾聲,我們認爲監管改革高峰大概已過,尤其是估值已充分反映不確定性,投資者將開始重新評估受影響公司的前景。

總括而言,在經歷艱困的一年之後,無論從絕對角度還是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整個新興市場領域)來看,我們都有足夠理由對中國的2022年開局表現持較積極的看法。

面對政策風險的同時,出口導向型亞洲經濟體將繼續受惠於強勁需求

在亞洲其他地區,韓國和台灣等大型出口市場於2021年表現良好,反映出世界其他地區的需求強勁,經濟開始走出疫情陰霾。 鑑於科技業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台灣一直份外受惠。雖然週期看起來確實有所延長,但到目前為止,其經濟似乎未受影響,反映出科技比以往更深入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支持我們對亞洲許多領先科技公司的前景抱持樂觀態度。

在政策方面,2013年的「縮減恐慌」仍然讓許多亞洲投資者記憶猶新。截至本文撰寫時,美國聯儲局似乎即將開始縮減其當前的購債計劃,可能對若干東盟市場構成潛在挑戰。不過,這些經濟體的財力普遍比2013年時強健,因此歷史似乎不太可能重演,但加息環境可能會對2022年造成不利影響。

同樣的問題很可能會出現在印度市場。儘管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影響,該市場今年仍然表現突出。 與亞洲許多國家不同的是,印度的通脹率偏高且呈上升趨勢,倘若經濟放緩,可能會限制央行提供支持的能力。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3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